微信公众号:qlsfxyxb2022
 

0531-66778368

qlsfxyxb@163.com(邮箱不接收投稿,请通过作者投稿系统完成投稿)


名家论坛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史学机构与现代史料学的建构

    杨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整理国故”运动与西方实证史学的影响下,中国史料学由个人经验性操作向集体专业化转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国学门和禹贡学会等史学机构,通过组织动员、跨学科整合与制定标准化流程,推动史料的收集、整理、分类与出版走向专业化和系统化。受考古学、社会学与人类学等学科影响,史料范围不断扩展。在机构与学人的共同努力下,史料分类体系与处理规范日益成熟。学术人才集聚、期刊出版与档案开放共同构建史料共享机制。史学机构的制度化实践不仅促进了现代史料学的建构,也奠定了中国现代史学的基础。

    2025年04期 v.40;No.230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2 ]
  • 论“比德”自然审美范式

    周均平;

    作为古代最早成熟的自然审美范式,比德自然审美范式是我国传统自然审美观中最重要的自然审美样态之一。它以人与自然的伦理审美关系为核心,以传统的比类和象喻思维为思维方式,以比兴、托物言志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以儒家相关审美思想及其表现为主要代表,其基本特点是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们的某种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自然属性人格化、人的道德品性客观化,其实质是认为自然美美在它所比附的道德伦理品格,自然物的美丑及其程度不是决定于它自身的价值,而是决定于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它萌发形成于先秦,发扬成熟于汉代,在传统自然审美观发展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它的诞生标志着古代自然审美观念具有了自觉的意识,即自然审美成为具有独立形态的审美活动,其影响巨大深远,至今仍充满活力。

    2025年04期 v.40;No.230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2 ]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云南各民族同源共祖神话的共同体叙事内涵

    杨晖;和金权;

    作为人类起源神话的重要类型,同源共祖神话是各民族关于相同人祖、族祖起源、互为一母同胞兄弟关系的神圣叙事。云南各民族同源共祖神话蕴含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地域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三重叙事内涵,以血缘、地缘、文化关系为纽带,以口头、文本、仪式、景观等构成多维一体的神话叙事谱系。云南各民族同源共祖神话承载各民族在历史上密切交往、地域上紧密联结、文化上相互认同、情感上相互依存的历史记忆与现实诉求,既是各民族自觉参与、主动融入、共同创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神话叙事,也是各民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

    2025年04期 v.40;No.230 18-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1 ]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 数字化转型视域下“中文+职业”数字教学资源建设研究

    邓百意;

    在全球产业数字化重构与“一带一路”倡议深化的背景下,“中文+职业”教育面临资源供给失衡的挑战。本研究基于全球80个平台的实证调查,结合专门用途语言(LSP)教学理论与教育数字化转型框架,揭示资源建设存在结构性失衡、职业覆盖窄化、技术应用浅表化的三重困境。困境成因涉及需求分析缺位、本土化脱节、评估体系错配及开发管理粗放等。研究提出自适应逻辑框架,通过LSP职业场景解构、资源分层及“政校行企”四元协同机制,实现资源从“碎片化供给”向“生态化适配”转型。

    2025年04期 v.40;No.230 28-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6 ]
  • 人工智能驱动教育评价:研究进展与未来进路

    陈梦月;林松柏;

    作为教育变革的技术引擎,人工智能正在重构教育评价理论范式与实践路径。人工智能驱动教育评价既为教育评价体系的革新提供了新的路径,也在实践层面引发了若干亟待解决的结构性矛盾。在此背景下,借助CNKI数据库,选取教育评价及人工智能驱动教育评价相关文献作为分析数据,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和可视化分析工具Cite Space进行文献年度分布和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透视人工智能驱动教育评价的研究主题与内容特征。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教育评价领域的核心驱动力,其价值体现在“数据-算法-结果”的三个维度,但在实践场域同时暴露出技术至上倾向、人机信任危机和主客双重困境三重风险挑战。结合我国人工智能驱动教育评价的相关研究与现状,从理念重构、主体性坚守与技术架构三个层面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与进路:规避技术理性偏执风险,回归育人本位的理念本质;审视技术嵌入伦理边界,坚守评价主体的核心地位;推进“数据-算法-服务”协同发展,赋能教育评价的技术路径。

    2025年04期 v.40;No.230 38-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2 ]
  • 算法推荐赋能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风险审视与调适路径

    隋灵灵;胡明晓;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算法推荐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教育领域。在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中,算法推荐技术以其独特的精准推送能力,为高校提供了新的传播手段和方式。然而,技术应用的双刃剑特性也要求我们必须审慎对待其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挑战,如认知淡化风险、“信息茧房”效应、价值稀释风险、建设干扰风险。通过提升政治觉悟与辨别能力、强化算法价值导向、构建全方位监管框架、深化教育科研合作以及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等调适策略,能够有效应对风险和挑战,推动算法推荐技术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2025年04期 v.40;No.230 48-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4 ]

基础教育研究

  • 《聊斋志异·促织》“魂化促织”为神来之笔论

    刘洪强;

    作为《聊斋志异》中的经典篇目,《促织》很早就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由于来源版本不同,这篇小说有无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青柯亭本独特地设计了成名之子“魂化促织”的情节,而其他本子并无这部分内容。事实上,“魂化促织”让小说情节更完整、故事更可信,符合《聊斋志异》一贯的叙事模式,可称神来之笔。这不仅不会误导学生,而且体现了作品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更适合教学的需要。

    2025年04期 v.40;No.230 57-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3 ]
  • 《窦娥冤》中“葫芦提”一词源流考订

    韩颖杰;刘鸿雁;

    《窦娥冤》中“葫芦提”一词为宋元俗语,目前学界普遍认为该词语源为“葫芦”。考证文献发现,“葫芦提”是宋人力求对仗的临时创造,语源为“提葫芦”鸟,在宋代指人缺乏分辨能力;元代,该词对司法公信力的批判性增强,多指官员混淆是非;明代,该词常指人办事糊弄,批判力趋弱;清代多作名词指令人纳闷的事物。“葫芦提”释义的演变与具体使用场景、后人对语源的理解、近义词引申等因素相关。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窦娥冤》将“葫芦提”释为“糊里糊涂”欠妥,释作“混淆是非”更恰当。

    2025年04期 v.40;No.230 62-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3 ]

学术史研究

  • 文本争鸣与学术演进——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的阅读史研究

    赵健蕾;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是郭沫若的经典著作,在20世纪三十年代问世时曾引发激烈的论争,历经十余年的学术沉淀之后,其文本的多重价值渐次显现。论战学者群体关注书中对唯物史观的解读和对中国社会性质的分析等内容,充溢着对现实的关怀,论战中虽然产生了诸多误解,但客观上激发了知识分子对中国社会的深入思考;史学研究群体从专业角度解读,将目光聚焦于该书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材料,他们的冷静审视与批判吸收凸显了该书在史学领域的重大影响,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史学研究的一次有力实践;行外普通读者则主要关注该书的流行性、趣味性和新鲜感,简单涉及其学术价值,这种流行性既满足读者猎奇心理,又在无形中发挥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此书最终超越了学术专著的范畴,成为反映20世纪中前期中国学术和思想变迁历程的重要文本。

    2025年04期 v.40;No.230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3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游侠精神的现代演绎——《棠棣之花》版本流变考论

    原小平;

    《棠棣之花》是郭沫若的戏剧处女作,也是其创作与修改历时最久的戏剧代表作,它对探析郭沫若的精神特质与心态变迁别具意义。分析《棠棣之花》的版(文)本流变可知:游侠精神,或曰经郭沫若选择和改造过的“儒侠”精神,构成了郭沫若的精神底色。游侠精神的民间性及其对正统秩序的叛逆性,不仅是郭沫若接触或接纳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等西方现代思想的心理基础,也是他抗战时期宣扬为民锄奸爱国观念、解放战争时期倡导平民本位艺术立场的个性动因。

    2025年04期 v.40;No.230 78-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 ]
  • 论陈彦小说《星空与半棵树》中的地域文化色彩

    钟海林;涂颖洁;

    《星空与半棵树》是陈彦继“西京三部曲”“舞台三部曲”后创作的乡土题材小说,它以秦岭山区百年老树神秘失踪为线索,展现自然风貌与社会关系,塑造了安北斗、温如风等鲜明人物形象。作品融合多学科知识,探讨人际互动、城乡差异及天人关系。研究通过地域景观、人物塑造、民俗元素三个维度,解析小说呈现的地域文化特征,揭示其承载的生态智慧与社会文化价值,为理解乡土叙事中人与自然、传统的深层互动作出创新阐释,凸显地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联结功能。

    2025年04期 v.40;No.230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9 ]

语言学研究

  • 丰厚唯美的英译典范:康达维《文选·赋》联绵字英译——以司马相如《子虚赋》为例

    肖盈盈;

    西方辞赋英译学者历来视联绵字英译为畏途,而美国康达维教授《文选·赋》联绵字英译从形、音、义三个维度实现丰厚唯美的创造性翻译,实为联绵字英译典范之作。康教授倚重古典文献注疏,回归语境推测注释模糊的联绵字“表意字”义,并以深厚的“文字学”功底达成联绵字内容转译之“信”;追求字数相侔与词性相当,使英译联绵字实现形式对称美与形容动态美,以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实现形式转译之“达”;运用英语诗歌的头韵、类尾韵、倒尾韵与腹韵等音韵手法,使联绵字译文独标一格,以恢廓的想象力与宏博的“音韵学”底蕴达成音韵转译之“美”。

    2025年04期 v.40;No.230 9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 ]

艺术学研究

  • 新时代中国歌剧创演成效、社会机制与创新研究

    刘凯华;

    聚焦新时代文化发展语境,系统探讨中国歌剧创演的实践成效、社会机制与创新机制。中国歌剧近年来的创演实践成果在剧本传承、艺术融合与社会传播上成效显著,既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展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从社会机制视角来看,政策支持、市场运营及人才培养体系共同构建起歌剧发展的生态环境,但仍存在机制协同不足、创新动力匮乏等问题。通过深化资源整合、构建多元传播矩阵等创新策略,进一步探讨歌剧创新的方向,旨在推动中国歌剧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提升文化软实力与国际影响力。

    2025年04期 v.40;No.230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 ]

书评

  • 历史和地域:他者文学的透视——批评之维兼论刘广远《镜与灯——通向文艺的途中》

    孙淑奇;陈建军;

    社会历史批评与文学地理学的结合,为文学批评中“历史和地域”的二维研究注入新的血液。刘广远的学术专著《镜与灯——通向文艺的途中》便是以“历史和地域”为总视角来探讨学术问题。上部“烛光微火——文艺与时代”,主要以史为点研究较为“隐性”的文学现象。下部“众生之镜——文学与作家”,主要以地域为面,对现当代东北作家及作品给予个体的观照,突出地域文化和文学之间的关联性。附录部分是对地域文化和文学溯源的思考,表达自己的学术精神和性情追求。

    2025年04期 v.40;No.230 113-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