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qlsfxyxb2022
 

0531-66778368

qlsfxyxb@163.com(邮箱不接收投稿,请通过作者投稿系统完成投稿)


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

  • 红色文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吴布林;尹建强;李迪胡凡;

    红色文化是凝结着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和精神特质的精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内在契合性与耦合共进性。红色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契合性表现为生成基础的贯通性、价值旨归的同向性和历史演进的一致性。其耦合共进性则表现为红色文化是增进“五个认同”的情感纽带和精神黏合剂,红色文化是对“四个与共”价值理念的历史性深化和时代性拓展,红色文化是助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精神引擎。因此,从产业赋能、文艺创作、教育铸魂、传播创新等维度,打造兼具经济价值和社会教育功能的红色文化产业新业态、培育融合历史深度与时代活力的红色文化精品、构建红色文化融入“大思政课”的课程体系、创新基于数智技术的各民族共享的红色文化符号新表达,实现从红色文化的认同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认同的升华。

    2025年05期 v.40;No.231 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9 ]

高等教育教学研究

  • 高校思政课教师AI素养初探

    付安玲;石晓冬;

    在当今AI时代,以ChatGPT、Sora为代表的生成式AI融入高校思政课创新变革已成为大势所趋,这对教师的素养结构提出了全新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AI素养是教师在接触、理解、评估、利用AI技术和应用过程中所体现出的综合能力、行为方式和伦理价值观,是AI时代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鉴于此,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思政课教师“六要”标准,系统构建以意识、技术、伦理、发展四大维度为核心内容的高校思政课教师AI素养框架。在此基础上,培育高校思政课教师AI素养以实现教师智慧与技术智能的深度共生,对于推动其自身专业发展、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需求、助推思政课堂变革跃迁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师AI素养培育工作,宏观层面需完善政策顶层设计,强化财政扶持力度;中观层面需落实培训孵化实践,营造协同育人生态;微观层面需激发教师自我驱动,提升人机协同能力。

    2025年05期 v.40;No.231 14-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7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4 ]
  •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精准化实践路径

    史发杰;赵敏;

    在信息化时代,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精准化在于依据大学生群体特征,借助信息技术把握个性化需求,实现因材施教。生成式人工智能凭借技术优势及政策支持,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精准化提供了新可能。但其应用仍需遵循马克思主义道德观、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的指导理念,秉持技术与人文共生、群体与个体并重、网络与现实兼顾的原则。在具体实施上:首先,提升道德教育教育对象数字素养;其次,创新搭建网络行为数据平台、建设虚拟仿真德育平台等教育载体;最后,优化网络道德教育环境,构建协同队伍、强化多方协作,推动青年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自由而全面发展。

    2025年05期 v.40;No.231 24-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1 ]
  • 教育大模型驱动下的创新素养培育生态构建——基于动态BOPPPS-4C/ID整合模型

    郭莹;

    构建教育大模型驱动的创新素养培育生态是智能时代教育转型的必然要求,依托动态BOPPPS-4C/ID整合模型实现突破有其必然性、可能性与可行性。教育大模型通过认知增强与知识重构赋能素养发展的内在机制日益凸显,技术驱动下的素养范式迁移路径清晰,是其赋能的必然性基础;动态BOPPPS模型的闭环迭代特性与4C/ID模型的任务驱动特性相互融合,形成“目标动态校准—认知脚手架生成—多模态评价反馈”的适应性路径,为创新素养培育提供了可能性支撑;该生态包含智能基座层(资源供给)、教学交互层(混合场景协同)、评价治理层(素养画像)的三层架构及个性化学习生成、师生协同发展等核心机制,其运行过程具备高效能、强适应性与高赋能特征,符合创新素养培育目标,因此具有突出的实践可行性。纵向实验证实其在提升创新思维、问题解决力及技术适应性方面效能显著。

    2025年05期 v.40;No.231 3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0 ]
  • 高校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机遇、困境与路径

    孙杉;汪峰;

    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是在新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美育以艺术美、生活美、自然美等形式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更加生动活泼、贴近时代、贴近学生。二者之间的融合在高校实践过程中存在学科壁垒、师资短板、供需失衡等问题,呈现出“机械割裂”的状态。通过借鉴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将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模型的两条主链,以平台、师资、评估作为三个关键维度耦合主链,促进二者形成“双螺旋”式融合,最终实现美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协同育人目标。

    2025年05期 v.40;No.231 40-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5 ]
  • 场域理论视域下校馆协同育人的理论探析与实践路径

    张路;费欣瑶;

    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基于场域理论视域,革命场馆作为思政教育的社会化场域,其物质空间、符号系统与关系网络的场域特性,与学校思政教育形成场域中的结构性互补,在协同育人和沉浸式教学方面具有独特的育人优势和功能。传统思政课堂因资本转换阻滞以及惯习培育的断裂,导致场域结构流动乏力,可通过在校馆协同育人实践中构建场域资本高效转换的协同机制、设计连贯的惯习培育模式、激活结构流动活力来实现突破,为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提供可借鉴方案。

    2025年05期 v.40;No.231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0 ]
  • 给养理论视域下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研究

    肖建平;

    给养理论是基于生态学范畴,专门用来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客观环境之间关系的理论,为研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理论视角。利用给养理论审视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这一生态教学体系,从价值观、教学资源、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评价等方面实施生态化转向,能为解决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困境提供新思路,进而为提升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思政效果提供新方案。

    2025年05期 v.40;No.231 55-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 ]

基础教育研究

  • 人工智能赋能中学思政课形成性评价探究

    赵立峰;祝鸣晗;

    在人工智能深度影响教育教学发展的背景下,中学思政课形成性评价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机遇与挑战。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提升思政课评价的精准性、时效性和情境适应性,但这一过程也伴随着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弱化、人文关怀稀释、育人目标偏离等潜在风险。推动中学思政课形成性评价创新发展,需要通过确立“育人为本、技术为用”的理念,构建科学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建设数字化校园等措施,科学地促进人工智能与中学思政课形成性评价深度融合。

    2025年05期 v.40;No.231 65-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1 ]
  • 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与学情研究——基于2020—2025年全国卷试题及学生答卷调研数据反馈

    桑哲;

    本文聚焦2020—2025年新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对全国卷(含新高考Ⅰ卷、Ⅱ卷及全国甲卷、乙卷)进行全景分析。从考查目标看,各卷均围绕“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展开,新高考卷侧重语言动态生成与跨文本关联,全国卷注重文本与生活、文化的直接勾连。题型结构上,新高考卷稳定为4小题(16-18分),全国卷多为3小题(15分)。选文以小说为主(新高考卷占比80%),兼顾散文与主辅文本组合,涵盖经典重释、地域文化、现实关怀等主题。通过学情分析发现,学生在“文本互证”“价值思辨”及细节解读、逻辑链条构建等方面存在短板。未来命题将强化跨文本互证、文化精神解码与现实关怀的微观叙事,备考需聚焦细节勾连、逻辑训练与文化反思。

    2025年05期 v.40;No.231 73-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3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 ]

哲学研究

  • 论共同富裕视域下的所有制基础——基于马克思劳动者联合所有制的视角

    杨同飞;

    所有制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关键线索之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马克思对所有制问题的重视,究其原因在于它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展现了马克思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价值指向,特别是劳动者联合所有制思想中要在要素结构实现劳动者对客体占有和所有的统一;在主体占有上是劳动者所有制;在实现方式上要实现劳动者的普遍联合;在本质上要实现劳动者群体的所有权。马克思劳动者联合所有制对当前共同富裕为价值选择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遵循和实践创新的指南。

    2025年05期 v.40;No.231 81-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5 ]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 再论《论语》中“美”字用例与孔子的美学思想

    高日晖;刘艳;

    分析《论语》中的“美”字用例可知,孔子的美学思想是一种以“求仁”为基础、以“崇礼”为表现、以“弘道”为旨归的美学思想。从“求仁”的角度看,孔子追求一种善于“择仁”、能够“仁恕”、进而“安仁”“乐仁”的求仁之美;从“崇礼”的角度看,仅仅具备“仁”远远不够,还要用“礼”来加以规范,应当恢复和发扬禹之“致美乎黼冕”、先王之以和为贵、周公之平乱兴礼的崇礼之美;从“弘道”的角度看,个体要完善自身以弘道,统治者要发挥《韶》乐等的社会治理功效,“尊五美,屏四恶”,实现真善统一的弘道之美。

    2025年05期 v.40;No.231 88-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5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41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野草》何以成为精神分析的典型个案

    李玉明;张铭;

    作为鲁迅唯一的散文诗集,《野草》是颇具症候性的文本,具有高度私人化的梦境叙事与象征体系。鲁迅将弗洛伊德的“欲望补偿”学说解域化为中国语境下的“创伤诊疗”,又将厨川白村的“生命力突进”重构成“于无所希望中得救”的存在主义抗争。这种双重转译渗透于文本肌理,使《野草》蕴含着鲁迅对弗洛伊德理论的批判性重构。作为精神分析的典型个案,其“典型性”体现在三重维度:诗学层面的理论转译自觉、病理层面的创伤症候群像以及治疗层面的写作伦理实践。这为审视非西方语境下现代主体的精神建构,提供了极具张力的阐释模型。

    2025年05期 v.40;No.231 94-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2 ]
  • 探寻诗情传达与诗歌体式的和谐统一——《梦翔集》诗歌创作论

    胡峰;

    《梦翔集》集中表现了马振凯思想与情感的变化过程,与之相伴相生的是他对多种诗歌体式的借鉴与实践。第一、第二辑是作者青年从军与转业到工厂工作时的所思所感,激昂情感与燃烧岁月通过政治抒情诗传达出来;第三辑是作者大学读书时的诗作,他接受系统的语言、文学理论教育,广泛阅读古今中外诗歌经典,思维活跃,创作了与人生、生存等主题相关、具有哲理色彩的诗歌,自由体诗与这种思考相互映衬、相得益彰;第四辑中的绝大部分是采用今韵的古体诗词,可以视为作者在高校从教期间,文人情结被激活的具体体现,主题也集中在感怀、思念、纪游、题诗等方面。《梦翔集》是作者追求诗情表达与诗体形式和谐统一的有益尝试和重要收获。

    2025年05期 v.40;No.231 102-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 ]

语言学研究

  • 功能主义目的论下黄河文化英译策略研究——以媒体及公众号双语新闻报道为例

    陈华;高歌;

    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蕴含深厚的文化底蕴。黄河文化外宣能够促进中外文化交流与融合,对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功能主义目的论视角,使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大河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等媒体以及微信公众号中有关黄河历史、美食、地理、习俗和文物遗迹的双语新闻报道,探讨了黄河文化对外传播的英译策略。研究发现,新闻报道中的黄河文化外宣翻译较多使用意译、增译、音译加注释、省译、改译五种英译策略。这些翻译策略的使用提高了黄河文化外宣的接受度,为推动黄河文化对外传播、中华文化外译提供了借鉴。

    2025年05期 v.40;No.231 110-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06 ]
  • 下载本期数据